VR看美丽家乡-祝家渡
微信扫一扫手机观看
五十里的浙东大运河慈江段(旧称后江、小江)太平桥以西有一古渡口,名唤祝家渡,隶属余姚三七市镇,与河姆渡镇隔江相望。
这里有一座建成于1966年的铁桥,它南北横跨慈江,是余姚市至今唯一的一座钢索自锚式吊桥,也叫祝江大桥。
祝江大桥比之前号称我国首座自锚式悬索桥的广西桂林丽君桥还要早30多年,是中国最早引入这种桥型时期的实物例证,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研究价值。
祝江大桥,对于住在桥两岸的村民来讲,如同慈江上的大舞台,演绎着一段段难以忘怀的故事。当地村民都记得,桥不仅是这一带沟通两岸的唯一通道,还是夏日傍晚纳凉的好去处。一到暑期,村民总会争抢着在桥上占据“有利地形”,依栏而靠,尽情享受着江面上吹来的徐徐清凉,聊天嬉戏。有的村民甚至以桥为床,以天为盖,整晚就在铁桥上席地而眠。
在祝家渡的北渡口,有一个叫祝家渡的小镇。小镇的老街,由一条直街、两条短短的横街组成。
据光绪《慈谿县志》记载,小镇逢农历的二四六九集市。每逢市日,四面八方的人前来赶市,把渡口拐弯处的工字形老街挤得水泄不通。街上南货店、酱油店、棉布店鳞次栉比,各档商品琳琅满目,街路两侧的阶沿石上,摆满了陆家埠的岙斗料勺,茭湖南黄的淘箩饭篮,上王岙的竹簟团匾,车厩坪的竹笋茶叶,还有丈亭抲鱼人的鱼虾和当地农民的时新菜蔬。
这样的繁华一直延续到上世纪的八十年代。
“说新闻,道新闻,新闻要唱祝家渡”。很小的时候,我就从瞎子唱的新闻中知道了小镇祝家渡。“唱新闻”是宁绍平原上曾经很流行的民间曲艺,大多反映惩恶扬善的淳朴民风。它从唱“朝报”开始,慢慢演变成唱社会新闻。因为唱者多是瞎子,所以俗称“瞎子唱新闻”。
民间艺人以人们所熟知的、很多年前曾经发生过的真实故事为背景,经过加工整理,形成固定的唱词,使故事版本在流传过程中保留着最初的真实,而简单上口的曲调、复杂的情节极具有可听性。
这在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相对匮乏的农村,无疑受到了农民的欢迎。一家请来瞎子,周围邻居每家送上一升米或几根年糕给瞎子当工钱,大家就能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听上十天半个月。
据说祝家渡的名字与艄公的姓氏有关,形成村落后,祝家渡又成了村名。村中的原住民袁、柳两姓都是大家,据光绪志记载,仅明、清两代就出过很多官宦。
值得一提的是小镇的两个大文豪。
一位是袁枚,他二十四岁中进士,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外调做过几年县令,年仅三十三岁就辞职了。辞官后,隐居在南京小仓山随园,据说随园是曹雪芹笔下大观园的原形。袁枚是一个真正的诗人,整个清代无出其右。他觉得,把知县当到老没意思,即便混个部院又当如何,说不定遇个变局,还有牢狱之灾。不做官就不必阳奉阴违、不必违背良心、不必机关算尽,真诚、随意才是真正的人生快乐。袁枚八十岁时乘舟过祝家渡,特地上岸拜祭了祖宗,并写诗曰:“路过慈溪水竹村,祠堂一拜最消魂。不图刘阮归来早,已见人间七世孙。”
还有一位叫柳亚子,祝家渡柳氏的后人,其祖自祝家渡迁吴江。
柳亚子是毛泽东的诗友,早年参加革命,是清末文学团体“南社”发起人和主要诗人之一,与宋庆龄、何香凝等著名国民党左派一起,发起成立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并被选为中常委兼秘书长。1949年后,先后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和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袁、柳两姓除了读书做官,也靠水吃水,利用大运河的黄金水道,将族中子弟送到宁波、上海、香港、汉口等港口城市。这些人发迹后,回家买田置产,小镇越发富裕了。
后来是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打破了祝家渡袁、柳两姓的格局。1949年前就在祝家渡打短工、做长工、做生意、做手艺的人,在土改中分得了土地、房屋,他们住进了庭院深深的深宅大院,成了祝家渡真正的主人。祝家渡从此便成了多姓杂居的村落。遗憾的是,由于后来的居住者管理不善,小镇的古建筑从五十年代起就陆续毁于火灾。

扫二维码与项目经理沟通
我们在微信上24小时期待你的声音
解答本文疑问/技术咨询/运营咨询/技术建议/互联网交流